欢迎来到项城网,请登录注册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周口 >> 正文

丁福浩:打造新兴临港经济城市 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

2021-03-10 08:410项城网

本台讯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今年全国两会,省政府门户网站联合各省辖市(示范区)政府网,继续邀请各位参会市长接受“云访谈”,围绕高质量发展、开局“十四五”重要举措、乡村全面振兴等工作,介绍各地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社会建设水平所做的不懈努力与主要成就。

“去年以来,面对疫情冲击和经济下行双重压力,周口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紧盯‘三高三优’目标,狠抓临港经济、工业经济、城市经济、返乡经济‘四大经济’,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经济社会发展持续恢复向好。全市生产总值完成3267.19亿元,增长1.7%,高于全省0.4个百分点,连续8年稳居全省第五位,产业结构首次实现由‘二三一’向‘三二一’的历史性转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历史性成就。”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周口市市长丁福浩在接受省政府网站采访时说。

丁福浩介绍,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发展阶段。对周口来说,作为中原内陆地区连接长三角地区重要节点,千万人口大市场、沙颍河内联外通大通道、多式联运大枢纽的优势更加突出,特别是临港经济上升为省级战略,为周口市加速推进高质量跨越发展、打造全省新的经济增长极带来了重大机遇。我们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补齐短板与锻造长板相结合、优化供给与扩大需求相结合、扩大增量与优化存量相结合、中心带动与区域协同相结合、对内开放与对外开放相结合,巩固农业基础优势,持之以恒抓好“四大经济”,全力以赴打造新兴临港经济城市,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新发展格局引领高质量发展。

一是提高农业产业竞争力,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把战略基点放在扩大内需上,农村有巨大空间,可以大有作为。”周口作为农业大市,近年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我们抓脱贫、兜底线,抓产业、强基础,抓设施、补短板,围绕乡村振兴作了一些基础性工作。目前,全市7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111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88.97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800万亩,全国、全省农田建设现场会在周口召开。粮食产能连续3年稳定在180亿斤以上,稳居全省第一位。特别是,在科技部和省委、省政府的鼎力支持下,周口国家农高区创建已正式进入国家拟建序列。下一步,我们将全面落实《政府工作报告》的部署,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守好“三农”基础,着力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重点围绕产业振兴这个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关键,做到“两手抓”,一手抓优势巩固。毫不动摇地扛牢粮食安全重任,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农产品供给,擦亮“中原粮仓”名片,叫响“中原菜都”品牌,不断巩固农业基础。一手抓效益提升。利用好国家农高区这个平台,坚持“三链同构”,大力发展绿色高效种养和农产品精深加工,培育农业新业态,拉长农业产业链条,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农业质量和效益。

二是扩大临港经济影响力,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

扩大高水平开放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题中之义。周口作为内陆城市要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就必须进一步扩大高水平开放。近年来,我们充分发挥沙颍河通江达海的优势,把临港经济作为转型发展的突破口和扩大开放的大通道,抓规划、重投入、上项目,完善了基础设施,连续举办了4届临港经济高质量发展论坛,组建港航集团,成功加入河海港际合作联盟,有效融入“一带一路”水运港口码头体系,相继开通了周口中心港至淮安港、太仓港、连云港港、上海港、大丰港集装箱航线,完成了“豫货出海”内河航运集装箱航线组网,打通了连接长江经济带、淮河生态经济带、环渤海经济圈的水上通道,可以说,周口已成为河南对接“海上丝绸之路”的新起点、对接融入长三角的桥头堡、豫东南对外开放的新枢纽。去年,港口货物吞吐量达1860万吨,集装箱吞吐量实现8064标箱。下一步,我们将以发展多式联运为重点,进一步畅通循环通道,不断扩大临港经济影响力。首先是强基础。抢抓多式联运枢纽港建设纳入交通部“十四五”规划这个机遇,以公铁水联运为重点,加快推进枢纽设施建设,构建“公铁水”无缝衔接的多式联运运输体系。持续完善中心港堆场、岸电、后方物流园等配套设施,加快申建水运口岸、粮食口岸、保税物流中心(B型)等配套功能区,推动各种设施完善升级。其次是强运营。积极推进港口、船舶企业向多式联运转型,建立统一的多式联运信息系统,为企业提供“一站式”信息服务。深化与淮河生态经济带港口群、大型海运公司沟通对接,增加集装箱航线对发班次,引进一批货代企业,提升集货能力,力争年内港口货物吞吐量突破2500万吨。第三是强产业。围绕临港产业集中精力抓招商、上项目,加快建设临港物流产业园,大力发展大件物流、集装箱物流、保税物流等现代临港物流。推进临港粮食产业园建设,以益海嘉里(周口)现代食品产业园为龙头,着力打造食品制造示范基地。积极发展金融保险、运输代理、船舶修理等业务,拉长临港产业链。

三是壮大工业经济支撑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是实现国民经济循环畅通、供需高水平动态平衡的路径和支撑。这些年,经过持续不断的努力,我们走出了一条农业大市办工业的路子。下一步,我们将坚持以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重点,不断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实体工业上,我们将坚持“做大总量、做强存量、做优增量”,招引一批投资强度大、带动能力强的龙头型、基地型项目。持续推进“三大改造”,推动传统产业提质发展。围绕主导产业补链延链强链,着力打造主导产业突出、大中小企业协同配套的优势产业集群。新兴产业上,以智能装备、5G及工业互联网、新能源及充电设施等产业为重点,开展建链引链育链行动。大力发展数字经济,重点推进数字产业园、大数据产业园建设,促进信息网络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加快工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现代服务业上,大力培育物流、信息、研发、检验检测等生产性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培育壮大家政、育幼、养老、健康旅游等现代服务业,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

四是提升城市经济辐射力,统筹区域协调发展

提升城乡区域发展联动性和协同性,是在空间上实现经济循环畅通的重要途径。作为周口来说,既要做好市域内协同,也要做好市域外联动。就市域内来说,我们的目标就是要通过做大做强中心城区、提质县级城市、加快建设小城镇、辐射带动乡村地区,走出一条城乡统筹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这几年,我们围绕建设“满城文化半城水,内联外通达江海”的中原港城这一城市定位,完善规划,大上项目,加强投入,苦干实干,拆除违章建筑460多万平方米,完成棚改征迁4.9万户、1700多万平方米、建设棚改安置房10.5万套,开工建设安置小区33个,完成老旧小区改造391个,成功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中心城区辐射带动能力和承载力大幅提升。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在规划、建设、管理、运营、经营上下功夫,加快推进城市更新,不断完善功能实施,大力繁荣城市商业,切实增强辐射带动。同时,坚持以城带乡,加快提升县域经济,统筹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重点推进小城镇建设三年提质行动,把乡镇政府驻地小城镇建成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节点。就市域外来说,主要就是自觉接受辐射带动。加强与周边地区的沟通合作,积极融入中原城市群、郑州大都市圈建设,主动参与其中、自觉接受辐射。发挥区位优势,打通中部地区连接长三角的大通道,积极参与中原——长三角经济走廊建设,打造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示范区,嵌入长三角产业链,全面融入长三角经济圈。

五是放大返乡经济带动力,畅通资源要素流通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目标就是促进资源要素更加自由公平的流动。周口作为人口大市、劳务输出大市,最大的资源就是人力。目前,周口在外人员有近300万,经过几十年的打拼,他们中的很大一部分熟悉了市场需求、掌握了生产技能、积累了经营经验,手中有技术、有资金、有项目,是周口沉淀在外的宝贵财富。近年来,围绕利用好这一资源,我们解放思想、创新思路,大力发展返乡经济,把返乡的主体由外出务工人员拓展为周口籍企业家、大学毕业生等人才,以及资金、技术、项目等全要素,把返乡的目的地由农村拓展到市县乡村全地域,把返乡创业的产业由生产加工等传统业态延伸至科创金融等新业态,把返乡创业的模式由家庭作坊式转型为标准化现代化企业,走一条由“北雁南飞”的打工经济向“群凤还巢”的返乡经济转型的新路子。目前,我们先后组织了6次“情系家乡周口行”活动,成功举办了第一届周商大会,累计吸引返乡创业人员24.82万人,创办市场主体20.74万家,带动就业130.51万人,下一步,我们将树立系统观念,坚持把返乡经济与县域经济、乡村振兴、稳定就业等重点工作相衔接,统筹推进,多点发力,不断扩大返乡经济综合效益。强化政策支撑。进一步完善支持返乡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建立健全政策协同联动落实机制。突出产业特色。在“一县一主业、一乡一品牌、一村一特色”基础上,逐步构建“特色更加突出、品牌更加丰富、规模更加集聚”的返乡经济新格局。推动集聚发展。加快新建改建一批返乡创业园,推动返乡创业项目向园区集中布局,促进土地集约利用、资源集合共享、企业关联共生。注重链条融入。鼓励引导返乡创业企业,适应产业分工细化的需要,通过嵌入、打通等手段,主动融入大企业的产业链、供应链,解决自身原料采购、产品销售等问题。同时,根据各县市区产业特点和龙头企业发展需求,指导返乡企业选准优势,主动融入本地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大盘子。


(责任编辑:高敏)

精彩评论(0)

广告占位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