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项城网,请登录注册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周口 >> 正文

余家杂技:“中国杂技之乡”的人才后盾

2022-09-14 08:460项城网

周口日报·周道客户端记者 刘彦章 乔小纳 /文 刘俊涛/图

文化与国脉相牵。在“文化自信”的征程上,杂技是中国的国粹。

作为集“惊、险、奇、美”于一身的中国特色舞台艺术,杂技拥有悠久的历史、传承的根脉、广泛的群众基础,新中国成立后由周恩来总理亲自命名,是对外交流的文化名片,散发着独特又璀璨的光芒。

“余家杂技”旗下创办的项城市第二中等职业学校一角


文旅兴一方产业。在助力“道德名城,魅力周口”的建设过程中,杂技正在成为周口的骄傲。

1977年8月,在项城县(今项城市)秣陵镇邮电所院内,出土两件珍贵的东汉铅釉红陶戏楼,其中一件中的人俑,右腿前弓,左腿跪地,右手心一弹丸作欲上抛状,左手掌平伸向上,似一弹丸已经抛出,双目仰视空中的弹丸。这古老杂技“抛丸”的形象,是2000多年前这门艺术即存在于周口的证明。

时过境迁,虽然在2004年周口被评为全国唯一的地市级“中国杂技之乡”,虽然周口杂技团体一直在市外、省外、甚至国外很活跃,但这些对于很多周口人来说,“杂技”一词是陌生的,曾经令人喜闻乐见的大众文艺节目,在杂技发源地周口竟然成为“小众”。

“小众”意味着生存土壤的萎缩,意味着杂技艺术发展面临的传承危机。对于这些问题,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余家杂技”第十二代代表性传承人余帅早在2000年就意识到了。

  出身杂技世家的他,在当时采取了哪些行动呢?

走过“校训、校风、学风”墙下的杂技学员们。


直面问题谋求发展出路 办杂技教育显传承初心

余帅的老家是项城市秣陵镇,正是前文提到的东汉陶戏楼出土的地方,这是种奇妙的历史缘分。据余家家谱记载,自明末清初,余家杂技传承至今已有250余年历史。“余家杂技”以兼容硬功、软功、魔术、马戏、杂耍等基本内容为特色,保留的传统节目有“上刀山”“过火海”“古装马术”“柔术滚灯”等20余个。在民国初年,袁世凯的岳父、大财主于鳌,曾邀请“余家杂技”第九代传人余思明带班在淮阳太昊陵庙会上演出余家祖传绝活“上刀山”,所展示的各种惊人技巧轰动了方圆数百里的老百姓前往观看,人山人海挤得水泄不通。

  到余帅这一代,家中兄弟姐妹6人全部从事杂技,1962年出生的余帅6岁跟随舅舅张金名学习杂技。走南闯北20余年后,余帅逐渐成长,携余家杂技团走出国门,先后到韩国、美国、澳大利亚、缅甸、摩洛哥等国演出,成为中国杂技界的一面旗帜。2000年,余帅在北京参加中国杂技家协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期间,听到了这句话:“杂技作为国粹,要发展好、传承好、创新好,把下一代培养好。”

 一语点醒有心人。彼时余帅已经意识到传统杂技团常年在外地奔波,导致了在周口渐无人知的局面,本地基础逐渐薄弱;加之经常流动演出带来人才分散、流失的弊端,培养困难;而且随着时代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杂技团在招募新人时经常面对家长“吃了这几年青春饭,今后怎么办?”的顾虑,很多好苗子招不来。该怎么做才能既契合时代要求,又有利于杂技的传承呢?余帅思考着。

 从北京回来后,余帅向省里汇报,提出自己的困惑。这时一名领导说:“要不要考虑在家乡办所杂技学校?”

 对呀!余帅灵光乍现。办所学校能保证孩子们训练的同时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前途有保障;人才可以集中培养,还能在家乡打造知名度。带着美好愿景和满腔热情回到项城后,余帅立即和兄妹几个商量着在当地办一家杂技学校。经过数年努力,余家倾其所有,项城市杂技艺术学校终于在2005年建成,当年招收第一届学员30余人。

 当时谁也没想到,这簇在豫东平原上点起的杂技教育小火苗,会在17年后达到在校杂技学员500余人、具有中职办学资质、全国杂技教育第一大阵营的规模。


刻“中国杂技之乡”发展的余氏父子(左余伟华,右为父亲余帅)



练杂技学文化两项开花 全免费力培养高端人才

在今年教师节、中秋节“双节”即将来临之际,记者一行走进余帅创办的学校。历经更迭,曾经的项城市杂技艺术学校如今成长为项城市第二中等职业学校,占地38亩,除了杂技与魔术表演专业,还开设有计算机应用专业、舞蹈表演专业、社会文化艺术专业、艺术设计与制作专业。“余家杂技”的大旗也交到余帅的儿子、第十三代传承人余伟华手里。

穿过学校大门后左转,进入1号训练大厅,瞬间就被杂技世界淹没:大厅里有60多个孩子,年龄7到12岁不等,有的在练蹬人技巧,有的在练抛物技巧,有的把草帽耍的出神入化……看着眼前的热闹景象,校长余伟华介绍道:“这些是杂技中的中等技巧训练,是完成基础训练后可进行的项目。”

离开1号训练大厅后,在美丽校园行走一段,就来到2号训练大厅,这里是专门训练《空中大飞人》《大飞轮》等大型、高难度杂技节目的地方。在专业防护网上,训练《空中大飞人》的小演员们凌空飞驰,跳跃旋转,赢得了教练的肯定和同学们的掌声。记者了解到,即使是天赋好的孩子苦练《空中大飞人》至少也需要3年时间。

在综合教学楼1楼,是一间间杂技基础训练教室,专门训练基本功。每间教室十几名孩子配备一名专业老师,在指导和保护下练习。一名6岁小朋友刚练1年,就向记者展示空手连翻数个跟头的“绝技”。经询问,这些杂技教师来自全国各地,有在“余家杂技”练成后转型成教练的,还有从开封杂技团、河北吴桥等地招来的,成绩耀眼,经验丰富。河北吴桥人尹祖军刚到项城当老师3个月,今年47岁的他已从事杂技39年,其单车技巧曾经获得过第十三届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金奖。当问到为何要从北边的“杂技之乡”跑到南边的“杂技之乡”,选择“余家杂技”的学校,尹祖军回答:“慕名而来!”

为了解孩子们上文化课的情况,记者来到杂技与魔术表演专业文化课教室。在这里,教授文化课的罗老师向记者展示了一张课表,7至9年级学生的课这样排列:每天都有早读,周二、四、六下午安排上语文、数学、英语、思想品德、历史、地理等与普通中小学及中职教材同步课程,周三、五、日晚上安排有晚自习。“这些文化课是针对杂技学员特点制定的,孩子们都有学籍并在教育部备案,这样他们毕业即有中专学历,为他们以后学历提升奠定基础。”罗老师说。

据余氏父子介绍,学校的杂技与魔术专业全国招生,年龄7-16岁,一经录取免收一切费用,包括学费、食宿费、书杂费、服装费等全免。“我们粗略核算过费用,每个孩子每年投入2万多,从入学到毕业,需要花费15万余元。”余伟华说。学校与全国30多家文化旅游演艺企业签订了定向培养协议,并采取校内训练与校外实习相结合的培训方式,分期分批安排学生到宋城演艺、方特欢乐世界、横店影视城等地实习就业,与家长签订就业合同,保证就业率100%,成绩特别优秀者推荐出国演出,旨在培养全世界紧缺的新型杂技艺术人才。“我们以培养‘高、精、尖’艺术人才和‘一专多能’人才为目标,确保高端就业。前几天我刚拒绝了一份外省的合同,是想让我派一批孩子去红白喜事上表演,开学前我都会告诉学生们,你们是学艺术、学文化的,这样的表演不要去接,只会越走越低。定位高才能越走越高,周口杂技的形象才会越来越好,发展前景才会越来越广阔。”余帅说。

从郑州大学美术学院毕业的余伟华告诉记者,他小时候练杂技,长大了学美术,现在帮助爸爸管学校,丰富的经历造就了他的全面发展思维。在项城市第二中等职业学校,杂技学员要上舞蹈课,舞蹈专业、社会文化艺术学员也要练习基本杂技技巧,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将来文化课老师会变一手魔术也不稀奇。

学员练习《空中大飞人》

顺时代之音担社会责任 立古老大地促杂技新生

谈到学校,谈到学生,余氏父子的神情最为柔软。论及学生的变化,他们讲述了“三兄弟”的故事。这三名兄弟是孤儿,由年迈的奶奶抚养,生活艰难。2006年起,他们先后进入学校学艺,如今老大留校,月工资近万元,老二老三学成在外演出,每人月工资7000余元,现在学校还聘请他们的奶奶为生活老师,又领取了一定酬金。这个家庭从曾经步履维艰到现在月入两万多元,转变非常大。如今三兄弟阳光向上,对美好生活充满希望。“在脱贫攻坚时期,我和父亲始终秉承着办学初衷,始终坚持免费培养,不放弃每一名可造之才。因为‘余家杂技’不是一家的杂技,我们始终不忘自己的社会责任,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帮助更多家庭脱贫,为周口、为河南、为国家培养更多杂技人才。现在国家进入乡村振兴新阶段,这意味着我们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和承担更重的责任,而且周口对文旅文创产业越来越重视,我们一定不负众望,培养更多学生、好好培养学生,发挥‘余家杂技’的产业价值,让周口‘中国杂技之乡’这张文化名片传播的更加广泛、更有品位、更有魅力。”余伟华说。

下一步,余氏父子计划扩大办学规模,努力建设成为高职学院,让练杂技的孩子拥有大专学历。“目前杂技专业最高学历只有中专,孩子们要上大专只能去舞蹈、戏曲等这些关联学科,如何提高杂技专业教育层次确实是目前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杂技发展之路任重道远。”余帅说。

采访结束,恰逢练杂技的孩子吃过午饭从食堂出来,他们身着“余家杂技”统一服装,从刻有“校训、校风、学风”的围墙下走过,带着自信的神情和风采走向周口杂技新的未来。

学员进行基本功练习


来源:周道客户端

(责任编辑:高敏)

精彩评论(0)

相关推荐

广告占位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