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项城网,请登录注册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项城市网络辟谣平台 >> 正文

辟谣课堂丨多读书,做一个不受谣言摆布的人

2023-04-24 08:430项城网

  【编者按】谣言既是一种信息的扩散过程,又是一种解释和评论的过程。谣言是如何形成的?是谁在制造谣言?怎样才能识破谣言?古语云,流丸止于瓯臾,流言止于智者。世界读书日,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邀您一起,认识“谣言”,成为谣言粉碎机。

  “谣言”这个词,自古有之。古人云,众议成林,无翼而飞。而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社交媒体时代,网络谣言在互联网各种场景频频探头,具有碎片化、高速迭代演化等新特征。“谣言”到底是怎么定义的?又是怎样发展变化的?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我们一起在书香中认识“谣言”:知道它“是什么”,了解“为什么”,做一个不受谣言摆布的人。

  口口相传中的谣言传播机制

  口耳相传,是一个比较古老的游戏。游戏为从队伍首端通过耳语或肢体语言传达一句话至队尾,通常游戏结束时最初的那句话已变得面目全非。

  这个游戏映射了生活中的谣言。它们起初是一些未经证实的信息,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假的。但在传话的过程中,话语发生了变化。为了组成一句完整的话语,出现了部分真实与合理想象的结合,导致话语的变化。这一过程体现了“谣言”的演变。

 名著中的大家论“谣”

  在《辞海》(第七版)释义中,“谣言”有着两种含义:

 一是民间流行的歌谣或谚语。《后汉书·杜诗传赞》:“诗守南楚,民作谣言。”又《刘焉传》:“在政烦扰,谣言远闻。”二是没有事实根据的传闻;捏造的消息。如:散布谣言;听信谣言。中国古代最早的预言性童谣,来自《国语·郑语》:“檿弧箕服,实亡周国”。“谣言”以童谣为载体,极尽捕风捉影之能事,从而影响当朝者决策。

  “谣言”,有时是每个人心中的“合理想象”。“真相是散落成无数碎片的镜子,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看到的一小片是完整的真相。”这是查理德·伯顿在《哈吉·阿卜杜·埃尔-叶兹迪的卡西达》中的表述。

  谣言的侵袭力犹如感冒病毒。美国人格心理学家,现代个性心理学创始人之一的奥尔波特在《谣言心理学》一书中提到:“每则谣言都有听众。”制造和传播谣言的人,往往都会选择权力人物或者热点事件大做文章。社会心理学家让-诺埃尔·卡普费雷所著《谣言:世界最古老的传媒》书中指出,谣言的产生和事件的重要性与模糊性这两个要素高度正相关——事件越重要而且越模糊,谣言产生的效应就越大。有的谣言甚至带有社交属性,让人们不自觉地传播。

  如今,一些“谣言”与不良信息、不实信息等挂钩,误导公众认知。在互联网上,相当一部分网络谣言使用夸张的标题及表述,讲述超出大众认知框架的内容,并用与人们常识相悖的结论吸引注意力。

 从政策法规中认识“谣言”

  在我国现行法律法规中,对“谣言”没有较为明确的定义,一般认定为应当属于经证实的“虚假”信息,而非“未经证实”的信息。行政法规中有着对“谣言”的规定与处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中第五十二条规定:“在突发事件发生期间,散布谣言、哄抬物价、欺骗消费者,扰乱社会秩序、市场秩序的,由公安机关或者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中就有对“谣言”的行政处罚规定,即:第二十五条中对“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进行治安行政处罚。不仅如此,民法、刑法等对于网络谣言危及国家安全、社会秩序的情况也有规定。

  依法依规治理“谣言”

  如何拥有一双洞悉真相的慧眼

  多读书、多思考、多质疑。千字万卷,字字正心。用阅读的方式突破认知的局限,筑强理性思维的堤坝,不被别有用心的人煽动,才能窥见错综复杂事件背后的真相,不被谣言牵着鼻子走。在面对未知信息、不符合常识的信息时,不要偏听偏信,要保留质疑态度,可通过正规、权威渠道核查信息源头的方式来识辨真伪。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网络辟谣标签工作专区

  欢迎广大网友

  积极提供谣言线索

  共同阻断谣言传播链条

  净化网络环境

  营造文明和谐的网络家园

来源: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责任编辑:高敏)

精彩评论(0)

相关推荐

广告占位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