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项城网,请登录注册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国内 >> 正文

菜价波动,保供与增收如何两全?

2024-09-03 08:290项城网

  无论是菜贵还是菜贱,都易“伤民”:菜卖得贱了,卖不出好价,农户亏了;菜卖贵了,只有少部分人赚钱了,那些种不出菜的农户,也必然会承受亏损。因此,只有当蔬菜价格保持在稳定合理的区间,种植者们的收益才能稳中向好。

  8月23日,农业农村部发布的全国“菜篮子”产品批发价格指数,相比前一天下降了0.10个点,这是除了7月19日外,近两个月以来数值的首次下降。在8月19—25日期间,农业农村部重点监测的28种蔬菜周平均批发价格,涨幅比前一周收窄5.5个百分点。这就意味着,涨了两个多月的蔬菜价格,开始慢慢回落。

  今年的三伏天为史上最热,菜价也趁机“热”了一把,高昂的菜价成为今夏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赶上过年价”“吃不起菜”“菜比肉贵”……当蔬菜价格上涨后,供求关系发生新的变化,市场的天平开始向消费一端倾斜,产业链上的各个主体行为都必然会进行相应调整,使供需形成新的平衡,让市场不因菜价过高而失序。

  菜农会受到何种影响?当气候灾害的频率加剧,当市场供求的天平摇摆,处在产业链最前端的生产者们,又该如何应对这一次以及今后每一次的价格波动?因此,将目光透过此次暴涨的菜价,我们想看到背后的蔬菜种植户,看到他们的艰辛与不易的同时,也能找到一些既能让他们劳有所获、又能保障蔬菜供应量足价稳的“两全”之法,让千家万户的“菜篮子”都能拎得稳。

  今夏蔬菜价格为何持续上涨?

  每年7、8月,当地球自转至北纬23度附近,我国大部分地区便进入酷热难耐的三伏天,多地最高温度能达到40摄氏度以上。炎热的气温之下,作物无法正常生长,蔬菜供应变得紧张,即进入传说中的“伏缺期”。蔬菜价格随之进入季节性上行,这其实是夏季蔬菜市场的常态。只要度过这段时期,当早秋的蔬菜供应到位,蔬菜价格基本就能回落至正常水平。

  但今年的涨价有些不一般。全国“菜篮子”产品批发价格指数从6月20日的111.57起上升到8月20日的134.11,上涨了20.2%。“这次涨价涨幅大,且持续时间长,而且不是某一类商品价格的上涨,涵盖的种类特别多,具有普遍性。”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潍坊综合试验站站长孙继峰说,潍坊地区7月蔬菜价格环比“14升3降”,寿光蔬菜价格(物流园批发价)7月份蔬菜平均价格为2.66元/公斤,与6月份的2.10元/公斤相比,环比涨幅26.7%,同时黄瓜涨幅尤其突出,每公斤7.16元,环比上涨110.59%,8月4日的价格更是达到历史新高:每公斤12.8元。

  这几个月,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研究员侯丽霞一直在走访调研,根据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办公室要求,通过对山东潍坊、烟台、济南、聊城等多个县市的调研,了解山东主要地区的蔬菜供应情况。

  侯丽霞告诉记者,山东作为蔬菜大省,春夏蔬菜主要为日光温室、拱棚生产,7、8月份为山东产出淡季,设施处在休棚、闷棚、定植时期,蔬菜供应量本身会少于同年其他月份。而今年夏天5—6月间,山东多地持续高温干旱,大部分蔬菜生长缓慢、病害较重,7月由旱转涝,部分蔬菜还没上市就因大雨造成品质下降,甚至部分绝收,蔬菜整体产能降低,因而导致上市量减少。

  作为越夏蔬菜优势产区的东北、西北地区,夏季蔬菜上市货源品质虽好,但本身收购价格高,加之多地洪涝灾害造成远途运输、包装、保鲜等成本费用增加,共同拉动了菜价上涨。

  我国蔬菜是典型的大生产大流通格局,共有6大优势主产区:北部高纬度夏秋蔬菜优势区、黄淮海与环渤海设施蔬菜优势区、黄土高原夏秋蔬菜优势区、长江流域冬春蔬菜优势区、云贵高原夏秋蔬菜优势区、华南与西南热区冬春蔬菜优势区。今年夏天,高温持续,雨水普遍较多,几大夏季蔬菜的优势产地都不同程度受到了气候灾害的影响,部分蔬菜品种产量、品质均有所下降。而且蔬菜容易腐烂变质、贮存难度大,我国产地与销地又相对分离,保鲜费用、运输成本的增加以及优质货源的减少,会导致市场终端的菜价被阶段性推升。

  虽然蔬菜价格普涨,但蔬菜总体供应充足,种类齐全,且都在承受范围内。最近几天,从各地蔬菜市场释放的信号来看,像黄瓜、小油菜和生菜的价格,已经出现了明显的松动,黄瓜的价格基本回落到了月初的水平。“蔬菜供不应求的现象9月中下旬有望得到缓解。”侯丽霞说,由于近期山东等地又遇降雨,可能会导致部分秋延后温室蔬菜上市期延迟,预计10月份以后蔬菜供应量、价格会达到平稳状态。

  “虽然蔬菜价格上涨,但是蔬菜供应完全不必担心。”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研究员周国治介绍,浙江经历“暴力梅”、持续高温等天气后,蔬菜供应略有不足,很多农户嗅到了这一变化,早就开始种下一些速生类叶菜,预计近期就能上市,供应蔬菜市场。

  价格上去了,农民赚到钱了吗?

  在山东省青州市九州农庄专业合作社,菜农魏建武看着一天比一天高涨的菜价,心烦得不行。最近菜价“狂飙”的两个月,正是魏建武蔬菜大棚的休棚期,他基本没赶上这波菜价上涨的好时机。

  魏建武今年种了四百多亩蔬菜,其中面积最大的就是西红柿和菜椒,7月初他刚把棚里的西红柿低价卖完,趁着7、8月份修整土地,想在来年春节卖个好价,却不想过了还不到半月,菜价就开始飙升。没赶上好价,种的西红柿也亏了。去年一年西红柿价格高还稳定,一直保持在2块钱以上,最高还能到两块七八毛,而今年质量最好的西红柿,一斤也只卖了三四毛钱的价格。

  除了魏建武,今年周边有好多菜农都扩大了西红柿的种植面积,加上今年6、7月份高温持续,西红柿生长速度加快,一下子全都集中上市,导致优质却卖不上好价。前期西红柿亏损了,休棚期错过菜价上涨。幸好别的蔬菜还能勉强挣点钱,综合算下来,像魏建武一样的菜农实际上并没有获得比往年更多的收入。

  而在寿光市稻田镇崔岭西村,菜农崔振平刚刚把2个大棚的黄瓜秧拔完,正准备定植下一季的番茄。和魏建武不一样的是,崔振平在今年5月份收获完3个棚种的甜瓜后,又加茬在2个棚内种了黄瓜。

  在寿光,黄瓜价格最高时,每公斤能卖到12元多,这样的高价崔振平卖了1000来公斤。能在这次的涨价大潮中小赚一笔,崔振平很开心,但同时也觉得有些可惜,“黄瓜采摘高峰期赶上价格高的时段,还是少见。”他自己估算了一下,虽然因为今年气候不好,黄瓜产量稍低,但收益与往年相比,也能多个5%到6%左右。

  相比于其他蔬菜,黄瓜耐高温、生长期短,从定植到采摘只需要35天左右。为了能腾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崔振平从原先一年种两季蔬菜改为一年种三季,将春夏季生长周期较长的西红柿改种成生长周期短的甜瓜,相比于以往一年两季的种植模式,加茬种植黄瓜后,崔振平大约一年能多6、7万元的收入。

  “如果时间能倒流到黄瓜定植前,您会不会延期种黄瓜,让采摘高峰期正好能碰上高价时段呢?”当记者抛出这个问题,崔振平却摇了摇头,“市场这个事情说不准,有得赚已经很不错了。”而且,考虑到作物茬口的时间安排,崔振平还要赶快腾出土地来种下一季的西红柿,他说:“不能因为这一茬收入影响了下一茬。”

  将视野往北移,由于气候和区位优势,东北、西北等夏菜主要供应区的菜农们,却在这个盛夏迎来了蔬菜好价的“春天”。在黑龙江省海伦市,向秋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高向秋这些天忙得昏天黑地,每天都得组织种植户们装好一车车的蔬菜,发往全国各地。

  虽然辛苦,但高向秋心里却乐开了花。一直以来,合作社主要以椒类品种为主,合作社现有的6栋温室、45栋大棚中,光青椒就种了将近1万亩。从8月初以来,青椒涨价十分明显,几乎涨了一倍还多,当然涨价的不止青椒,合作社里的花菜、茄子、豆角等蔬菜,“身价”都有不同程度的涨幅。

  “往年青椒卖到一块钱,我们都觉得老贵了,今年卖两块钱,这些收购商还得上家里来抢着装车,根本不够卖。”高向秋介绍,合作社最早种植的一批青椒,7月初开始进入采摘期,刚开始采摘的时候价格并没有现在这么高,但八月中旬以来,蔬菜就一天一个价往上涨。高向秋一边装车,一边跟记者分享喜悦:“我做蔬菜种植15年,头一年觉得这菜涨得太快了,昨天青椒订货还是一块八,今天早上就涨到两块,这都像金子一样值钱了。”

  相比于其他地区受气象灾害影响而导致蔬菜减产,向秋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像是被上天眷顾的宠儿。“我们黑龙江也受灾,但今年海伦这边雨下得并不集中,有些地方雨量非常大,其他地方就还行,所以今年蔬菜的产量也非常好。”高向秋说,合作社的青椒种植基地全部按照A级绿色食品标准进行标准化、规模化生产,亩产量能达到3.5吨以上。在蔬菜采摘高峰期,30吨的挂车,几个基地加起来一天能出20—30车左右。“不说收入翻番,今年怎么也得比往年多赚20%以上。”

  农民会趁着涨价,调整种植规模吗?

  自从与今年菜价上涨“失之交臂”后,这些天魏建武一直在反思自己,“我觉得是太依赖于以前的种植经验了,步子不敢迈太大,以致于错过好时机。但是近几年气候变化异常,每年蔬菜产量都不稳定,蔬菜价格波动太大,以前的经验都靠不住,不赚钱就得赔钱。”因此,在现有种植规模的基础上,魏建武准备明年考虑换茬和补茬口,“要不就把西红柿的移栽工作由春节前后往后延期一两个月,能赶上7、8月上市,卖个好价;要不就加茬种黄瓜,多干一季。”

  “不能说你今年挣钱了,明年就多种,你这样想,别人也可能会这样想,那明年市场肯定就不行了。”崔振平从2014年开始种植蔬菜,2016年扩建到3个大棚后,就没有再继续扩大种植面积了。一方面是因为劳动力供应不上,家里边就两个人干农活,另一方面也是觉得对市场把握不准,还是不太敢轻易去操作,崔振平一条一条分析下来,“还是要理性、合理地种植,根据市场行情来,不能盲目去操作。”

  在农产品市场上,价格波动会使农户们面临较大的市场风险,而农户们在面对市场价格波动时“一窝蜂上”“一窝蜂下”的决策行为又会进一步加剧农产品市场的波动。尤其是崔振平、魏建武这样小规模的农户,应对风险的能力本身就弱,在没有掌握足够的资金、人力、信息优势时,在扩大整体种植规模上就会更加谨慎。受价格影响,他们一般会在现有规模上调整种植策略,比如调换种植品种、改变种植时间或增大某类蔬菜的种植面积。

  崔振平加种一茬黄瓜,也是考量了许久的结果,看到周边好几户菜农都趁着7、8月份休棚期卖菜赚了钱,才慢慢意识到在夏淡季种菜,能让错峰上市的产品有更好的竞争力。他之前没种过黄瓜,为此还专门请教了当地农技部门、周边有经验的农户,制定了甜瓜—黄瓜—番茄的蔬菜种植计划,实现蔬菜周年种植,提高大棚的使用率。

  相比之下,更大规模的合作社拥有的基地资源、信息渠道多,各项配套设施齐全,在调整规模上迈的步子也会更大一些。向秋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了70多户菜农,总面积超1.1万亩,近几年来,每年都能稳步增加1000多亩的种植面积,最高峰时一年能扩大2000亩。

  每年都扩大种植规模,但必须是“一步一个台阶”。在高向秋的字典里,“稳”字一直是经营合作社的关键词。“如果没有天灾,合作社每一年都赔不了,都能赚钱。”今年的蔬菜市场行情这么好,但高向秋却不敢冒然行动,去加速扩大合作社蔬菜生产的种植面积。“今年看是赚着钱了,明年一些菜农可能就跟风,说不定就不挣钱了,咱们合作社合作了这么多的老百姓,还是得保稳,万一摊上一年行情不好呢?大家还是怕赔。”

  高向秋打算综合种植计划、农户意愿等多重因素,确定明年具体要扩大多少面积,“如果我们明年的出口订单多一些,我们就多扩点。”此外,为了帮助菜农稳定增收,促进合作社更好发展,高向秋还会为菜农们提供建议,比如今年卖什么菜卖得快,哪家种植模式比较好,供大家参考。据了解,合作社在稳定发展中,年产值可达到0.75亿元以上。

  无论是种植大户还是小规模的菜农,记者通过采访发现,变动的市场价格的确会影响种植者的生产决策。但由于农户们蔬菜种植、经营的意识较为理性、保守,相比于调整整体种植规模,种植生产决策更容易被优先调整。与此同时,农产品实际播种面积的调整并不完全取决于市场价格,反而非价格因素的影响更大,例如当地一般性的种植习惯、个人的家庭因素等。

  如何在价格波动中保证农民收益?

  不得不承认的是,相比于其他类型的商品市场,农业具有明显的弱质性,农产品市场会面临着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双重约束。自然灾害的多寡、供求关系的波动,都会提高农产品在销售环节中的不确定性。

  在传统的产销格局下,农产品生产经营模式分散,利益分配机制不合理,农民在产业链上处于弱势地位。菜价下降,生产端收购价的降幅要远超于市面价格变动的幅度,但是菜价上涨,农户地头价的涨幅却小于市面价格的变动,农民无法作为较强实力的市场主体来维护自己的合理收入。在周国治看来,无论是菜贵还是菜贱,都易“伤民”:菜卖得贱了,卖不出好价,农户亏了;菜卖贵了,就意味着菜少,只有少部分人赚钱了,那些种不出菜的农户,也必然会承受亏损。因此,只有当蔬菜价格保持在稳定合理的区间,种植者们的收益才能稳中向好。而要做到这一点,不仅要提升农户自身的蔬菜生产能力,还要努力消解双重风险带来的种种影响。

  农产品价格的短期涨跌是一个常态现象,而将时间线拉长到更长的范围,农户要想长久稳定地收益,靠的不是“今年”的幸存或者“明年”的好运,而是依仗于农产品质量的长期提升,优质才能卖出好价。高向秋对自己种植基地的蔬菜品质很有信心,“咱们这里的土地好,种出来的菜就好,又按照绿色食品标准进行种植,即便不是在今年蔬菜供应量少的行情下,每年7、8月,合作社的蔬菜都能卖个好价钱,收益很可观。”

  崔振平在种植管理上也费了不少心,“我们不施化学肥料,专用有机肥,增加黄瓜口感。”为了有效降低棚里的温度,崔振平还会上一些“技术”手段,在夏季中午气温最高时,罩上一层遮阳网,帮助黄瓜抵御高温,成功“越夏”。

  这些标准的形成和思路的调整,离不开当地农技部门的指导。最近,四十几摄氏度的高温给浙江周边农户育苗带来很多困难,周国治以及一些科技特派员、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工作人员,一直与菜农保持密切联系,指导育苗定植等工作,“浙江这边菜农整体素质还是可以的,很多问题自己就能很熟练地处理。”为提升夏季蔬菜品质,孙继峰这些天也是一直奔波在种植户的菜园子里,“我们会继续研发耐热、抗涝、抗病虫害等抗逆品种,在蔬菜育种方面多下功夫,创新夏季蔬菜栽培模式,减少病虫害的发生,为农户们做好技术服务。”

  “蔬菜不是今天涨价,明天我就立马能种出来,今天降了,我也不能立刻拔掉不种了,不管当下价格如何变动,老百姓还得按部就班地生产,无法进行灵活、及时的调整,直到下一季再重新洗牌。”侯丽霞说。

  今年没挣到钱的魏建武,准备明年换个种植模式,但又缺乏对市场的宏观了解,不知道该咋调整,“得主动问问,接上市场端才行。”一般来说,像魏建武一样的小农户,获取市场信息的渠道一般来自于田头市场或蔬菜经纪人放出的“田头价”,或者周边稍微大型一点的集散地、中转站等二级市场的信息。因此,“市场信息的分析预警对农户是有很大指导作用的,未来以销定产是一大趋势。我们蔬菜现在不是生产不出来,而是要根据市场需求来组织生产,这样才能确保蔬菜卖得出去,农户有更多的收益。”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市场分析预警团队蔬菜首席分析师张晶介绍。

  为了帮助更多小农户接入大市场,在市场信息监测预警方面,张晶给出了她的建议,“一方面要规范市场信息发布的渠道,保证产地信息权威、准确,避免价格被恶意炒作,其次要构建好蔬菜全产业链大数据,例如蔬菜主产区可以发布大宗蔬菜的整体生产情况,以此释放具有代表性的市场信号,为其他产地的农户提供判断,促进产销大流通。”但由于一些市面上数据平台信息良莠不齐,不免出现有失公允的信息,而大部分农户可能无法科学全面地分析这些市场信息,张晶说,“所以这就需要进一步提高小农户的信息素养,利用好各地组织的高素质农民培育、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等学习资源,敞开怀抱多学习,更好地融入数字社会,以便能更理性地去判断市场,调整生产。”

  相比于“单打独斗”,“抱团取暖”抵御风险的能力显然更强。像向秋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组织形式,拥有稳定的销售渠道,就能统一组织产品销售,实现农户小生产与蔬菜大市场的有效对接,壮大生产者在蔬菜供应链上的实力。

  近年来,合作社也会探索不同的销售经营模式供农户选择,例如积极发展订单农业等形式来降低收入风险。高向秋介绍,合作社一直与山东日照的食品公司合作,每年签订2万吨左右的蔬菜定制合同,进行蔬菜深加工后,出口韩国、日本、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今年青椒市场价太高了,加工厂供货就得少一些了,因为供货价肯定比不上现在的市场价。但合同订单的基本任务量得达到工厂的要求,所以签订单这种模式,赚钱的时候不会那么高收入,但亏损的时候能够给兜底,比较稳妥。”高向秋说。

  此外,保险、期货等金融工具,也越来越成为许多农户愿意选择的兜底手段。张晶介绍,“像上海的绿叶菜成本价格指数保险、浙江的露地蔬菜种植保险、广东的蔬菜气象指数保险,以及山东先后开展的大蒜、马铃薯、大白菜、大葱、蒜薹、辣椒、生姜、生猪等8个品种特色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都做得比较好,能有效转移或分散风险,保障农户基本收益。”(记者 祁倩倩)

来源:农民日报

(责任编辑:高敏)

精彩评论(0)

相关推荐

广告占位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