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项城网,请登录注册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周口 >> 正文

见证,沙颍河!(百名记者大走访)

2025-07-02 08:470项城网

□记者 王永剑

江淮流域航运,有个不成文的亲戚圈:豫皖是兄弟,和江浙是老表。

江苏是国内水运大省,周口是中原航运重心。豫苏两地港口对标:周口港在河南的地位,犹如苏州港在江苏的地位。

江苏水运强是出了名的。但已经习惯沙颍河上生活的三位江苏“老表”却说,这几年,周口的航运发生了看得见的巨变:船大了,船多了,港口强了!

老唐:周口都市味渐浓

最近沙颍河周口大闸上游300米处进行河岸护坡整修,老唐负责两条施工船在此作业。常在附近游泳的记者便有了和老唐相遇的机缘。

老唐全名唐玉亮。老家盐城、今年55岁的他在长江和京杭大运河上转悠着长大,跑遍大江、见惯风浪,几句话一搭就流露出船民的共性:好客、淳朴与直爽。

两条施工船,一艘是26米长、7米宽的定位桩式挖泥船,一艘是普通的300吨动力船。在挖泥船工作时,动力船负责后勤保障。

“以前开船全国到处跑,江苏的无锡、苏州、常州,长江航线的上海、南京,大运河更是家常便饭。后来买了挖泥船,东北去过黑龙江,西南到过成都,西北内蒙古的湖泊也清过淤。”老唐讲起过去,满脸是笑,“就是书读得少,当时考上高中没去上,遗憾得很。”

老唐在2019年开着他的动力船拖着挖泥船来到漯河,主要是在漯河的北舞渡镇、莲花镇等地的沙河段清淤。这几天沙颍河有段河坡修整,他来周口为这段河坡清淤并协助施工队下沉钢筋石笼。

“这几年在周口、漯河、平顶山来回跑,漯河城区的河段景观修得漂亮,处处像公园。周口这几年变化很大,河道两岸的夜景也亮化了,有都市的味道。”

老沈:最好航道在周口

船尾有个小菜园,对于周口满眼都是可耕地来说,这就不能算是菜园,夸大点丈量也不到两平方米。那是3个锯开的特大号汽油桶,填上土,撒上菜种,却也长出绿绿嫩嫩的芽。

就这巴掌大点的地方,却种有小葱、小青菜、小番茄、韭菜等六七种菜。一个桶旁绑几根小竹竿,竹竿用两根铁丝与船尾护栏连接,算是个瓜架,架上挂着三个小黄瓜。

菜园是老沈的杰作,既是船上的景观点缀,又是打发时间的乐趣。

沈洪高,同样来自盐城,今年63岁,一眼看上去不像走南闯北的船民,戴着眼镜,倒像学堂里的教书先生,文质彬彬,聊天问一句答一句,不急不躁。

记者在船上见到老沈时,他正在刷手机,看到有个内蒙古考生高考713分,说:“明年我家有希望出个高分数。”

说这话,老沈是有底气的。他的孙子学习成绩非常好,在无锡锡山区一所高中读高二,再开学就是高三了。该校高二段32个班,他的孙子在全校排名前20。

6月29日10时余,负责后勤的老沈开始准备午饭。三个人的饭很简单,用老唐的话说就是“一稀两干”:早晨稀饭配两三个菜,“干饭”就是米饭再整两三个菜。大家都不挑食,没有忌口。

“以前在岸上开挖掘机,现在在船上开(挖泥船的)挖掘机,这一开就是26年。”老沈说,“2022年来到漯河的莲花镇,那时沙河河道太浅,几百吨的船容易搁浅。经过这几年清淤,沙河的航运也上来了。但是,河南省把最好的航道给了周口。”

老吕:周口牵手长三角

天气炎热,老吕在船上负责“体力活”,几趟下来满脸是汗。

老吕是扬州人,一口扬州话,记者和他交流起来很费劲。在半知半解中夹带着手势,磕磕绊绊总算从他“口+手”中了解到船上生活的不易。

进入夏天,船上最难熬的是中午。虽然有电风扇,但船上用电的地方多,太阳能板储存到电瓶里的电,得省着用。老吕说,几个人天天在一起,该说的话早就说了无数遍。白天干活还好,晚上待在船上,除了看手机、和家人视频聊聊天,剩下就是等天亮。好在夜晚船上凉快,也算是对船民生活的一点补偿。

老吕常在手机上刷到周口港口发展的信息。回扬州老家,在大运河上看到周口货船也是常态。

河南在向长三角、珠三角靠拢,周口几个闸口在建船闸,规划百万标箱的集装箱码头在建设。老吕说,苏南的苏州、无锡、常州已经和上海深度融合,周口利用航运优势也在加速拉近与长三角的距离,未来潜力无限。

以河为笔,周口在书写沙颍河航运传奇。港城蝶变,这三位江苏“老表”,既是见证者,又是传播者。

来源:龙都网

(责任编辑:高敏)

精彩评论(0)

相关推荐

广告占位符